[如日中天🌞 :
我出生在中国西南一个偏远的农村,小学在村里上的,那时的学校是瓦房,水泥地,老师讲课用的是粉笔和木板擦,没几本像样的课本,倒是窗外的鸟叫声和山风是天然的背景音乐。
上了初中之后,我们一群来自周边村子的学生被集中送到了镇上的唯一一所中学。这里有三类班级,按照小学的成绩划分:成绩好的被安排进“重点班”,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分别去了“中班”和“放养班”。我是在中班,这个介于好与坏之间的夹缝地带,老师既不会过于严厉,也不会彻底放任。说好听点,是轻松;说难听点,是半放弃。
那段日子很自由。我们大多住校,一周只回一次家。课余时间极其宽裕,也正因为如此,“早恋”在我们年级几乎成了风气。校园的角落、操场边、后山小路……都是我们青春发芽的见证。
我也有过一个“女朋友”。她是我们班的,一个沉静、不算漂亮但让我心动的女孩。我们常常手牵手去小河边散步,也去后山的凉亭里看书、聊天。有时什么都不说,她靠在我怀里,我只是静静地搂着她。那种时光温柔得像是午后的阳光,慢慢地烘烤着一颗还不懂爱的少年心。
感情是在一次次的牵手和对视中悄然生根的。慢慢地,身体也开始靠得更近。那些懵懂的亲密接触并不是计划好的,而是在荷尔蒙的驱使下自然发生的——或许当时我们都以为那就是“爱”的模样。
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发生在后山的亭子里。那天我们聊着一本小说,夕阳斜照进木格窗,把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金黄。她眼神柔和,脸颊微红。我们接吻了。我搂着她,手在轻轻颤抖。她没有躲开,只是轻轻抱住我,那一刻我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。
那之后,我们变得更亲密了。不是那种“羞答答”的早恋,而是一种彼此探索、彼此接纳的感情体验。在当时贫瘠而压抑的教育环境中,我们把彼此当作港湾,彼此取暖,也彼此疼爱。
后来,我父母从沿海打工回来,把我带到了另一座城市继续求学。那是初二的寒假,一场彻底的离别。我们没有手机,QQ也只是偶尔玩游戏时登陆的工具。联系渐渐中断,最后杳无音讯。
就这样,她成了我青春期里一段没有结尾的故事。
pixwang
] 没有结局的经历我出生在中国西南一个偏远的农村,小学在村里上的,那时的学校是瓦房,水泥地,老师讲课用的是粉笔和木板擦,没几本像样的课本,倒是窗外的鸟叫声和山风是天然的背景音乐。
上了初中之后,我们一群来自周边村子的学生被集中送到了镇上的唯一一所中学。这里有三类班级,按照小学的成绩划分:成绩好的被安排进“重点班”,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分别去了“中班”和“放养班”。我是在中班,这个介于好与坏之间的夹缝地带,老师既不会过于严厉,也不会彻底放任。说好听点,是轻松;说难听点,是半放弃。
那段日子很自由。我们大多住校,一周只回一次家。课余时间极其宽裕,也正因为如此,“早恋”在我们年级几乎成了风气。校园的角落、操场边、后山小路……都是我们青春发芽的见证。
我也有过一个“女朋友”。她是我们班的,一个沉静、不算漂亮但让我心动的女孩。我们常常手牵手去小河边散步,也去后山的凉亭里看书、聊天。有时什么都不说,她靠在我怀里,我只是静静地搂着她。那种时光温柔得像是午后的阳光,慢慢地烘烤着一颗还不懂爱的少年心。
感情是在一次次的牵手和对视中悄然生根的。慢慢地,身体也开始靠得更近。那些懵懂的亲密接触并不是计划好的,而是在荷尔蒙的驱使下自然发生的——或许当时我们都以为那就是“爱”的模样。
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发生在后山的亭子里。那天我们聊着一本小说,夕阳斜照进木格窗,把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金黄。她眼神柔和,脸颊微红。我们接吻了。我搂着她,手在轻轻颤抖。她没有躲开,只是轻轻抱住我,那一刻我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。
那之后,我们变得更亲密了。不是那种“羞答答”的早恋,而是一种彼此探索、彼此接纳的感情体验。在当时贫瘠而压抑的教育环境中,我们把彼此当作港湾,彼此取暖,也彼此疼爱。
后来,我父母从沿海打工回来,把我带到了另一座城市继续求学。那是初二的寒假,一场彻底的离别。我们没有手机,QQ也只是偶尔玩游戏时登陆的工具。联系渐渐中断,最后杳无音讯。
就这样,她成了我青春期里一段没有结尾的故事。